70后张老板在2018年毅然投身环保科技领域,怀揣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想,却在五年后无奈坦言:“开厂就是当孙子,亏了几十万,肠子都悔青了。”他的经历,是许多中小制造企业主的缩影。
一、理想丰满现实骨感:环保科技创业初期的盲目乐观
张老板原本从事传统贸易行业,看到国家大力推广环保政策,认为环保科技是朝阳产业。他投入全部积蓄200万元,在城郊租赁厂房,购买设备,招聘技术工人。最初半年,他每天热情满满地向客户推销污水处理设备、废气净化装置,却接连碰壁。“大企业嫌我们规模小不敢用,小企业觉得成本高不愿装。”
二、成本压力下的艰难求生:当孙子的真实写照
“从办环评开始就当孙子。”张老板苦笑道。环保部门、消防部门、税务部门...每个环节都要小心翼翼应付。原材料价格年年上涨,工人工资从每月5000元涨到8000元,环保设备更新换代快,研发投入像无底洞。最让他寒心的是,有些客户拖欠货款长达一年,催款时反而被指责“不够大气”。
三、疫情下的致命打击:资金链断裂的无奈
2020年疫情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供应链中断,订单取消,厂房租金却一分不能少。张老板不得不借遍亲朋好友,甚至抵押了自家房产。“最后算账时,五年净亏68万,这还不算我自己的工资和投入的精力。”
四、反思与启示:环保创业需要更多理性
张老板现在转型做环保咨询,用自己的教训帮助其他创业者。他建议:首先要有核心技术壁垒,不能盲目跟风;其次要精准定位市场,找到真正刚需的客户群体;最重要的是控制成本,留足现金流。“环保是好事,但创业者要先活下去。”
他的经历提醒我们,创业光有热情远远不够,特别是在重资产、长周期的制造业。每个咬牙坚持的中小企业主都值得尊敬,他们的失败经验同样是宝贵的社会财富。